本文来自青年文摘旗下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训练营」公众号
守护成长心理,为你答疑解惑。心理专家答疑解惑专场和大家见面啦。青春期的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烦恼,如果你有小困惑、小烦恼,来这里倾诉吧。愿你敞开心扉,发送邮件至youyigewenti@sina.cn,说不定你的问题就会被咨询师回复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下面先请看一位读者的来信。
(向上滑动启阅)
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上中学的男生,异性朋友多,性格可能会有点“娘”,总被朋友嘲笑,我该怎么办?
本期我们邀请到重量级心理咨询专家殷锦绣
为这位同学答疑解惑。
殷锦绣本期特邀心理成长导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深圳中小学心理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木棉959”,《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专栏作者,“京师心理大学堂”公众号前主编。
同学:
你好!
你的来信虽然很简短,但从里面看出了你的困顿。我们毕竟生活在集体中,常常要与其他人接触,也就难免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收到其他人的评价。老师想和你依次讨论两个问题,希望能帮你逐渐理清这个复杂的状况,找到“怎么办”的答案,帮你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自己。
第一个问题是:被朋友评价性格该怎么办?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过一个比喻,和别人相处就像照镜子,我们根据“镜中我”来了解实际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我们通过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反应等来认识自己。
只是,镜子里的自己也未必完全高清、真实,可能有些“镜子”像是哈哈镜;听到其他人的负面评价,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相信和听从这些声音。这取决于朋友为什么会说你,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分为两方面:他们是为了他们自己好;或者是为了你好。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般来说,前者情况会更多一些。
也许你会有点不解:他们说你,怎么会是为了他们自己好呢?
这主要是因为,你的一些特质,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会不自觉地把“陌生”评估成“有威胁性”。进化心理学认为,远古时期的原始人们为了生存得更安全,要聚集在一起,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往往是相似的,比如,同属于这个部落,形成了共同的行为准则等。当这个部落和其他不同部落相遇时,就可能出现资源的抢夺,甚至出现战争,也就是说,和自己不同的陌生人可能意味着危险。到了现代,人们几乎不再有食物、住所方面的威胁,但这种心理倾向仍然保留了下来,人们仍然会靠共同点来形成一个“内群体”,让自己感觉更安全;而与自己不同的那些人就是“外群体”,会让人感到不安。
青春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大家往往特别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朋友们才会说你,希望你变得和大家一样,让他们自己感到更安全——这种情况,就是他们为了自己好。
不过,这种倾向往往是在潜意识层面的,他们并非故意。等到大家再长大一些,自我中心化减弱一些、对世界的认识丰富一些,安全感也更充足后,就很少再这样说别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知道,你自己没有错,朋友们也没有恶意,可以在他们说你的时刻运用一些“糊弄学”,然后等大家都长大就好了。如果你仍然觉得难受,也可以告诉他们你的感受、表达你希望他们支持你而不是伤害你的愿望,真正的朋友会在意你的感受的。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个别人是故意喜欢贬低别人,来让自己感到更优越。如果你观察到身边有朋友总是这样对其他人,那离这个朋友远一点,才是安全的。
那他们说你是不是“为了你好”呢?这就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娘”是一件不好的、需要改变的事吗?
我认为,“娘”本身并不是贬义词。只是,现在使用它的人用了贬义的方式去形容别人,这是很不礼貌的,因为这反映了使用者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一般认为,男性应该是勇敢的、坚强的、独立的,女性应该是温柔的、情感细腻的、会安慰人的。在青春期,大家普遍仍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男生应该“爷们儿”,不该和女性朋友过多交流等。
但其实,交异性朋友是很美好的事情呀!也许你们能分享对一件事不同的视角,拓宽对世界的认知;也许你们能相互安慰和支持,让情绪得到宣泄……你肯定也在和女生朋友们的相处中,感受过这种美好。
而且,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年人们其实往往都更喜欢“双性化”的人,也就是同时具备“传统男性特质”和“传统女性特征”的人,或者用俗话说既“爷们儿”又“娘”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具备双份的优点。
所以,你口中的“娘”,并不是件坏事,你也没有做错什么。只要没有相处时影响别人的行为,交异性朋友、有时候“娘”一些,就完全没有问题。你不仅不需要为你的特质感到羞愧不安,还可以为此感到自豪!你可以继续同时发展自己两方面的特质,并且多找一些和你类似的同学、朋友,相信你们是最能欣赏彼此的,对你们的成长也是更有利的。
最后,我还想额外提醒你一下,万一身边的多个同学一直故意嘲笑,甚至做出欺负你、排挤你的行为,你又无法制止、反抗他们,这就可能已经构成了欺凌,请你立刻去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这不是你的错,你不该承受这些。
希望你、希望世界上的少男少女们,都按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而不是被“男生应该有”“女生应该有”的样子束缚。
Tips
想看更多心理类文章,就看《青年文摘》和《青年文摘·彩版》吧!
最美的时光·最真的陪伴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训练营」专注阅读与写作
持续提供经典、原创、实用、有趣的内容
原创投稿邮箱:gfzwlm@126.com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