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正文

辞世22年后,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颗“王应睐星”-看热讯

浩瀚宇宙,不少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这是国际性、永久性荣誉。今天上午,“王应睐星”命名仪式在上海举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将编号为三五五七零四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应睐星”。共和国群星闪耀,每一次仰望星空,都能感受到他们守护的力量、激励的力量。

王应睐先生是著名生物学家,是中国现代生物化学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酶化学与营养代谢研究。他于1958年创建并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现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王应睐先生是中国生物化学研究工作的卓越决策者和领导人,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1965年和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分别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两项重大基础性工作,使中国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保持世界领先,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资料图片)

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王应睐先生成就卓著,其学术风范和高尚品格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结晶牛胰岛素及转移核糖核酸的全合成这两项成果上报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奖时,王应睐主动提出不要将他的名字写上,也没有在这两项工作的任何一篇论文上署名。

王应睐先生曾一手创办了高级生化训练班,既系统讲授生化的最新知识,又强调提高动手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其学员后来成为国内生化领域的骨干,李载平、许根俊、洪国藩、刘新垣等多位院士,也都是训练班的学员。大家感慨,中国生物化学的今天,王应睐“居功至伟”。

王应睐先生始终把奖励和荣誉看得很淡很淡。1996年,当所里通知他被授予何梁何利科学奖的时候,他却打趣道:“拿奖有什么用啊?”而他领到100万元奖金后,立即在所里设立了奖学金,奖励成绩优秀的研究生。

2001年5月5日,94岁的王应睐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当年7月5日,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罕见地发表文章,讲述这位老人的故事,文章说:“他的故事,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

据悉,“王应睐星”是 2008年3月3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13年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其355704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21年5月1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同意将355704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应睐星”。

“王应睐星”的轨道偏心率为0.14,轨道倾角为6.61度,轨道半长径为3.053天文单位,她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52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5.33年;到地球的最远距离达6.68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45亿公里。“王应睐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46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前进,相当于以每秒16.9公里的速度不停地绕日运行。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王应睐星”的命名彰显了以王应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代代相传薪火不灭,在新时代与国家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更加熠熠生辉。

长长的绕日轨道上,王应睐先生的名字将伴随着这颗小行星永远闪烁在璀璨星空之中,也将激励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的科学家们勇毅前行,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团结奋斗。(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大西洋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