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随着汽笛声响起,一艘满载24.85万吨原油的“凯湘”轮从黄海中部大船锚地踏浪而来,利用低平潮时段靠泊岚山港区油#7泊位,这是山东港口日照港(600017)首次实现满载超大型油轮低平潮靠泊,也是日照港岚山港区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投入使用以来靠泊的又一满载超大型油轮。
“我们要充分考虑‘凯湘’轮航行和靠泊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认真梳理各作业环节,制订科学合理的靠泊方案,克服吃水受限,航道转向多、流急等困难,全面做好安全保障。”为确保“凯湘”轮顺利靠泊,海事、交通、引航等主管部门靠前服务,与日照港共同召开船前会,提前结合船型、水文环境等要素,制定科学严谨的靠泊作业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详细研究,反复论证,为顺利完成本次低平潮靠泊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凯湘’轮的成功靠泊为日照港大型油轮常态化低平潮靠泊打下坚实基础,不仅大大压缩船舶等泊时间,提高泊位利用率,而且保障了石化炼厂生产保供需求,有效降低货主和船东在港滞期费用,给港口和客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日照港油品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王岩表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岚山港区油品码头作业繁忙有序,石臼港区集装箱接卸也热火朝天。
在石臼港区西#7泊位,解缆离泊的“中谷泰山”轮缓缓驶离,进港待靠的“安润5”轮即将接续靠泊,两艘船舶在港池内#116浮筒两侧打个“照面”后相继奔向各自目的地。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船舶作业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自日照港去年实施‘套泊热接’作业模式以来,不仅实现了集装箱船舶直靠率提高10%,船舶靠离泊准班率提高15%,还能单航次为客户缩短进港时间2小时。”日照港集发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新刚介绍道。
“套泊热接”作业的常态化,离不开“双向通航”的助力。“目前,利用石臼港区东西港主航道北侧水域辅助船舶提前出航道或晚进航道,初步实现了‘双向通航’,相当于又开辟了两条海上‘高速公路’。”日照港生产业务部部长高海伟边说边算了一笔账:相较于单向通航,在实现“双向通航”后,提高航道通航效率15%,每年可为港口增加100余万吨吞吐量。
与此同时,日照海事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港口通航效率的提升开辟了“绿色通道”。实施船舶航行计划报告“零待时”举措,取消了提前3小时报告船舶航行计划的时限要求,做到船舶航行计划随时接收、船舶动态随时编排。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推出延时服务、“云帮办”等举措,充分利用“日照海事智慧监管平台”“智慧引航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共享监管信息、港口作业信息、引航作业信息,通过使用推荐航路、优化锚地使用、科学交通组织,进一步提升日照港航道通航效率。
政策给力,更要发挥优势乘势而上。自山东港口日照港通航效率提升示范工程以来,日照港携手口岸单位和高校开展“政校港”三方合作,聚焦数字航道、智慧船调、资源挖潜“三大方向”,不断加大新技术研究应用,提高生产组织,挖掘既有资源,“效率快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率先提出数字航道方案,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实力和海事部门的数据支持,成功完成海上感知设备和5G通信中继节点的设计,目前进入关键设备龙睛塔的建造阶段,数字航道建成后,将实现港区、航道、锚地等通航水域的透彻感知,为船舶“快进快出”提供决策支持,将船舶等航道时间压缩20%。率先研究并投入使用水上智慧调度系统,应用AI智能算法,优化船舶、码头、通航等要素资源,实现船舶靠离泊计划智能编排,计划制定时间压缩40%。
“在口岸单位和高校的通力合作下,‘雾航’‘夜航’‘减载靠泊’‘船舶作业预报预警’等项目先后实现破题,各航道的原油和散货大型船舶‘一潮双靠’也正在实现常态化作业,助力日照港泊位效率同比提高5%,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照港生产业务部部长高海伟说。
黄昏时段,运载30万吨原油的“信仰”轮鸣响汽笛,克服“两头潮”困难缓缓驶入港池,比原计划提前24小时靠泊,为国家能源安全“加油争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