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3月25日讯(通讯员 陈昊 冯慧男 记者 袁思蕾)3月25日,易小荷携新书做客湖南图书馆湘图讲坛,与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家袁凌对谈,以“乡镇女性的真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分享自身的写作经验,透视《盐镇》视角下乡镇女性的真实生活,来探讨当代文学中非虚构写作的兴起、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
分享会上,易小荷坦言,“在《盐镇》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别人,一个人的经历像是另一个人的镜像,因为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大家相互之间像树枝一样勾连在一起,甚至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逼仄的、穷困的生活让乡镇女性无暇关心外面的世界,就像在《这里没有我的母亲》的故事中,陈秀娥以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证明着当生活于乡土中的人因为突然的变故而不得不走向城市、去接触更为复杂的社会时,她们极为有限的知识和阅历,会使她们一次次被意外击中,总是没有转圜的余地。”
袁凌也表达了自己翻阅《盐镇》的体悟与感受。他认为作者在保留《盐镇》乡镇女性本身生活复杂性的同时又融入小镇特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通过交叉跳跃的视角,给予读者高度的体验性与启发性。在双方朴素又娓娓道来的谈话中,读者们感受到非虚构写作的真实与魅力,眼前勾勒出小镇女人命运的潮汐,激荡出心中令人震撼的能量。
谈及个人转型及《盐镇》的写作初衷,易小荷说,自己在做媒体的时候就写过很多这种边缘的、卑微的人。“上海、北京、纽约这些大城市的故事总是千篇一律的,并且在中国,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但却有四万个乡镇,这里的故事才是我们知之甚少的、更广阔的真实中国。”
袁凌肯定了易小荷的写作方法与创作态度,他坦言,新闻追逐热点的天性导致其拥有无法触及的领域和无法做到的事情,而那些小人物的悲欢也需要有人去在意,非虚构作家正是这种情况存在的意义。同时,他也对非虚构写作应该如何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如何做好二者平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