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正文

燃放烟花爆竹 当讲文明新风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鞭炮是不少市民春节家庭采购的必需物品

●本报记者 吴佳霖 文/图


(资料图)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近年来,随着公众安全、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加入到“禁放一族”的行列,禁放烟花爆竹也逐渐成为城市文明管理事项。少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年味似乎也变淡了,但燃放烟花爆竹又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春节期间,记者就此话题对市民进行了采访。

千年习俗

古人焚竹发声, 称为“ 爆竹”,放爆竹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大习俗,从古至今相沿不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民俗色彩。在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串做成“ 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 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 俗称“ 迎神”。这时,无论贫富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 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 富家鄣购千竿爆竹, 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 索逋孔丞, 亦必爆响数声, 香焚一柱, 除早年之琐琐, 卜来岁之蒸蒸, 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 通宵爆竹一声声, 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 六街歌管乐升平。” 则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如今,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结婚嫁娶、进学升迁、大厦落成等,都有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禁放话题

关于在春节时间是否燃放烟花爆竹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关注焦点。在很多人看来,如果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话,这个年似乎就过得冷冷清清。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本质上是在保护环境,保护大家的安全。

“我觉得不放鞭炮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过年的方式有很多,不是只有放鞭炮才是过年。”家住三元区城关街道下洋社区的卫女士说,“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刺鼻的硝烟味道,空气质量也受影响,对老人小孩都不好,还是希望有个舒适的环境欢度新年。”

和卫女士持有同样态度的,还有家住碧桂园的池先生。池先生告诉记者,他家住在8楼,有一年春节,楼下邻居燃放烟花爆竹炸坏了他家的玻璃,也是从那一年春节开始,他便特别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再燃放烟花爆竹,文明过年。

“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有安全隐患,对环卫工人来说也增加沉重的工作负担。过年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看看书、喝喝茶、一起话家常,人们开心的方式也有许多种。”池先生说。

家住三元区列西街道的吴女士则表示,不燃放烟花爆竹就没有了过年的氛围。“我从小觉得,过年就要看春晚、熬年、放鞭炮。现在不让放鞭炮了,就没有小时候春节的感觉了。”吴女士说,“我们家每年都买两串鞭炮,我父亲说是要‘接财神’。”

出租车司机陈先生也表示了对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不理解。“放鞭炮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而且一年下来也就集中那么几天放,并不会对空气质量有什么过多的影响。”他说,“我儿子今年7岁了,他居然没见过鞭炮,更不敢放鞭炮。”

文明新风

“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燃放鞭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过年过节燃放鞭炮的人也少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环保角度看,烟花爆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指数超标,长时间在这样的空气中呼吸,会引发支气管炎等疾病,对于一些患有脑血栓、冠心病等病症的老人也会造成影响。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和有害气体也会使空气重度污染,还直接产生噪声污染,扰民现象时常发生,同时垃圾量会成倍增加,加重节日期间环卫工人的负担。

今年春节,市委文明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出倡议,希望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不燃放烟花爆竹,共同呵护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倡导文明新风,让大家过一个平安健康的春节。”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 烟花爆竹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大西洋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